2025-04-21 浏览人数:166次
交汇点讯 4月20日,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此次论坛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打造低碳经济”主题,汇聚了跨学科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及媒体代表,旨在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深入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培育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
本次论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生产力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专委会主办,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供学术支持,南京玄武·江苏GDC国际数碳谷、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协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处长尹才祥,江苏生产力学会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专委会主任乔均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
开幕式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为论坛致辞。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彰显了应对气候危机的决心与担当。本次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陈海山强调,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维”学科发展体系,拥有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学校将持续强化对论坛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紧跟国际前沿的高端学术平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绿色低碳不仅是发展命题,更是时代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史丹在致辞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然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我国传统高碳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史丹认为,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已明确迈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她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领域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期待各方能够深化合作、凝聚共识,搭建起学界与业界高效互动的合作平台,以知识赋能实践,共同将论坛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创新突出的高端学术品牌。
致辞中,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进才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深刻影响着未来世代的生存根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次论坛深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作为国家级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论坛向更高质量发展。
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已刻不容缓。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产业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支撑,更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强省,江苏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实施一系列系统性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希望,各方借助此次论坛平台,深入交流、碰撞思想,以推动发展与保护良性互促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共同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江苏智慧,为江苏绿色低碳实践探索创新路径。
现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生产力学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南京市玄武区徐庄软件园等单位,共建“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这标志着我国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领域构建起了一个跨行业、跨学科和跨方法的协同创新平台,其将在学术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突破、政策实践支撑与产业升级赋能,以及社会共识凝聚与发展范式转型等方面,构建起“知识生产-政策转化-实践反馈”的闭环机制,持续释放理论效能与实践价值。
主旨演讲环节,五位学界大咖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交流业界实践经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史丹以《新型工业化与新能源体系》为题,从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新型能源体系特征与建设重点、能源气象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她认为,在能源革命与气候危机的背景下,将产业发展、能源转型和气象研究三大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研究,不仅会开辟“产业-能源-气候”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更能成为破解能源安全制约、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的关键突破口。这一融合研究既是学术前沿亟待攻克的创新阵地,也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塑造现代化强国竞争优势的战略支撑。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以“国民经济循环的逻辑与新动力产业塑造”为题,深入剖析了传统经济模式的内在机制、全球经济联动下的资本流动规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内容。他强调,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重构经济循环逻辑:出口导向应转向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与产业转型需求,形成“中国制造—服务本土消费”的均衡发展模式。展望未来,他认为新动力产业的培育需超越传统服务业范畴,聚焦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看来,人类进化史本质上是适应环境变迁的历程,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生存机遇的平衡与探索。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他强调需从社会生态系统全局出发,理性审视气候风险与人类发展需求间的动态平衡。他认为,气候适应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场涉及成本效益核算的系统性变革,既要精准量化适应行动的成本投入与综合收益,又要深度解析适应决策的全周期机制。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政策设计是否具有前瞻性,即要在不确定性的气候未来中绘制出确定的发展路径。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以“气候情景与韧性治理方案”为主题,结合全球及中国碳排放现状,深入阐释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治理框架。他指出,气候风险的实质影响由三大要素共同决定:气象致灾因子的强度与频次、社会经济系统的暴露度,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区域内脆弱性。在这三者中,韧性治理的核心任务聚焦于对后两者的主动调控。姜彤进一步解析,韧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从变化和不利影响中反弹的能力,二是对于困难情境的预防、响应及恢复的能力。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聚焦“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助推转轨别离化石燃料”主题,从转轨别离化石燃料发展轨道的道义理性与发展刚性,市场理性,产业链体系的重构,以及零碳产业体系发展的进程展望四个维度展开深度阐释。他指出,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相较于化石燃料具有投资成本低、见效周期短、发展前景广阔的核心优势。从市场竞争维度看,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零碳产业将展现出对化石能源市场的碾压性优势。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成本与安全层面,更在于创造了绿色就业、提升了能源自主性。
本次论坛创新构建双轨对话机制,设置了“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应对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两大平行论坛,形成多维学术对话空间。
平行论坛一中,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迟远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素梅,英国国家社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禹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志浩,围绕《碳中和目标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影响机理研究》《公众低碳需求如何影响企业低碳创新》《中国碳中和转型与国际贸易》《中国典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标准领域制度型开放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外标准协调视角》进行主题发言。
平行论坛二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郭克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朱庆华,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院长、教授毕军,江南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龙如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苏布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三峰,分别以《统筹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全球ESG供应链法、企业财务损失与企业ESG评级的作用》《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探讨》《AI与绿色消费研究》《气候变化与产业风险》《绿色生产力与气候风险应对:共生模式与协同实践》展开研讨。
转自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