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 浏览人数:563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乡村踏上振兴之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迎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机遇期,聚焦乡村振兴开掘内涵发展。在这个历史节点,全面审视新时期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在宏观规划愿景、中观组织统筹和微观行动操作上,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和具体运作。
一、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愿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着手修订职业教育法,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实施职业教育工程,推行新型学徒制,投入大幅增加,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整体布局基本完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解决,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在校生,帮助大部分来自农村的职校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子,许多人凭着一技之长实现了人生价值。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作出很大贡献,全国技能人才超2亿人,占就业总量26%;高技能人才5000万人,占就业总量7%。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1900万人,尚未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亦取得了明显进步,但职业学校区域布局薄弱、职业教育体系初步成形、产教融合不深、专业设置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不多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尽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处于相对低水平状态,5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7.8年,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直接走上社会打工,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村人口约5.6亿人,农民工总量2.85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亿人,本地农民工1.1601亿人。目前,全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加上2000万随父母到城里漂流读书的孩子,系未来农业的后备军,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未来职业化农民将从这个群体中产生,其综合素质问题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务必抓紧实施职业教育。
(一)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愿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职业教育。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表示“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指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国家顶层设计要求,按照总体规划框架,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工作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
(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框架
构建欠发达地区的职教体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创造性地处理好“普职关系定类型、产教关系定供求、校企关系定模式、师徒关系定方法”,实行开放办学、开门治学。组织乡村人才振兴,树立现代“三农”人才观,遵循农村教育发展与乡土人才成长的规律,创造性地处理好“农科教推广”、“人政社企”和“富民宜居宜业”关系,着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积聚乡土人力资本。
一是职普并重建立两个高考和高教体系。基于我国城乡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中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不同的就业需求,人民群众有接受更高程度教育的愿望,也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强调职普并重,克服“普教腿长、职教腿短”的状况。协调推进普职教育,在普通高教、普通高考外,重点加快建立“职业高教”和“职教高考”制度,加强省级统筹,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培养职教本科生;5年内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我国将有600多所本科院校改成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职教高考”,有助于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形成普教职教上升双通道。为此,要健全职教普教“双轨”运行、能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职教体系;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遴选优质高职学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搞好各层次职教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改变欠发达地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教育状况,由精英教育模式改为生存教育模式,让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学习掌握一门生存发展的技能,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
二是学历证明确立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发展,建立由职业教育学士、硕士等组成的职教学历证书制度,职教学历证书与普教学历证书一样,在评定技术职称和劳动工资待遇等方面有同等效用。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教育学力的证明。近10年来,德国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专业劳动力短缺和数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为此专门设置高等职业教育学位,采用 “职业学士、硕士”学位,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欠发达地区职教改革重心放在“畅通人才成长渠道”上,为乡村青少年的人生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三是职普融通凸显普惠公益互通交融。凸显公益。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普惠公益的特点,承担着培养“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职能,肩负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为社会培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应参照义务教育实施,由政府财政负责全资投入,并给予学生生活费用补助。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政府承担培训费用,加快培养乡村人才。互通交融。架起普教职教互通立交桥,推动职校与普校资源互通,促进相关学段融通,系统解决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深化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多元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利用职业学校完成普通教育,利用普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让欠发达地区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
四是社会导向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动员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今年2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通过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改善农村创业创新生态。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推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下半场”,当前,职业院校紧跟农村建设步伐,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培养各类人才,建立完善职业指导培训评价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培养制度政策,不断完善中/高招录取、经费投入、用人就业、劳动预备等制度安排。政府在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经费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扶持职教“强起来”。兴办职业教育,不只是培育乡村基础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依托找准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规避“户户点火、村村冒烟”低水平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农村社会人力资本和产业动力,为乡村振兴加持赋能。
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组织统筹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时代赋予职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瞄准科技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的有效衔接。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5月14日,国务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对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继续大力引导支持。职普融合、职业本科及产教融合等积极鼓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培养多类型职业人才。欠发达地区职教发展应注重新问题新改革,突出问题导向,以加快体系建设解决“出身不好”问题,以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外部不给力”问题,以加强内涵建设解决“自身质量不高”问题,整体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突出改革落地,释放“职教20条”的政策红利,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向改革“最后一公里”要效益,提质培优,推进高质量发展。紧扣当前实际,把针对性职业教育纳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常态实施,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协作,助力促进乡村振兴。
(一)树立“现代职教”、“现代‘三农’人才”理念,整合资源,建立“一项制度、一套机制、一个体系”
欠发达地区要树立“现代职教”、“现代‘三农’人才”的理念,坚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坚持发掘积累乡村人力资本,整合资源、统筹组织,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建立“一项制度、一套机制、一个体系”。
“一项制度”,即把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探索将中职逐步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围,使大多数城乡新增初中毕业生劳动力接受中职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从结构性上提升农民受教育年限。“一套机制”即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中央支持、东部支援、职校主动、社会帮扶的工作格局,形成“职校农民村乡合作社企业”互动循环运作,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个体系”即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设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涵盖专业、课程、师资和文化内核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就业宜居为重点的乡村人才振兴服务体系;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强化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抓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两服务两促进”,踏实出发点和落脚点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4年至今,国家陆续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升级演进,业已形成和创造了产教融合的中国理念。产教融合是政府引领下的多元合作,包括政府、企业、行业、院校、教师、学生等主体,体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组织格局。欠发达地区职教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国家职教改革和人力资源就业政策为依据,服务学生就业,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围绕“两服务两促进”,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服务学生就业、促进人才培养作为产教融合的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宗旨,加强全局性谋划;根据产教、校企及师徒的关系确定供求、模式及方法,把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作为产教融合的落脚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新需求,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深化职教东西部协作,培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行业性职教集团;鼓励职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为学生设立学徒岗位,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进而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三)强化中职教育基础地位,统筹考虑,做到“三个必须”、“四个有条件”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坚持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这表明未来的职教改革方向从中职教育基础抓起,提倡学生在中考进行分流,让职高和高中的入学率达到1:1。为加强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应做到“三个必须”、“四个有条件”。“三个必须”,即必须在人口与资源较好的县市建设一所中职学校,为当地培养后备技术人才;必须在县里建设一个包括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技能培训的多功能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服务;必须有外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扶持,开展东西部协作、省市县职教人力资源协作。“四个有条件”,即有条件的相邻县按需合建中职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办分校,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可附设职业教育班,有条件的地州市建立一所高职,优化市县职业教育布局。支持产业和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市县建立技工院校,推动中职和技校的融合发展。强化省地两级统筹,实施“一地一策”,把职教发展纳入政府“一把手”工程,激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
(四)发挥职业院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实用原则,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职业院校是培养乡村人才的主阵地。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院校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通过骨干教师支援、挂职等方式解决乡村职教燃眉之急;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课,满足农村各类人群培训需求;发挥教科院所优势,以科技小院、技术咨询等方式送教下乡,打造乡土人才孵化基地,培养乡村能工巧匠,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
三、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操作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行动操作,坚持“重整合、抓衔接、强合作”的要求,注重整合各方面力量,抓好中高职专业设置、新产业开发等衔接,加强农产学研推广合作。
第一,开展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行动。注重提升中职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加强各学段普教与职教渗透融通,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推动中职校与普通高中、高职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鼓励职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服务乡村振兴。
第二,开展职业院校和产教融合等合作共建行动。支持欠发达地区重点职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室建设,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加大对口支援职校工作力度,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欠发达地区开展合作共建,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延续专项招生计划倾斜政策;推进高职学校、技工院校建设改革,实施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加入国家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参加数字技术工程师等专才培训。鼓励企业独办或联办职校,把产业带进学校,从人才培训到终身学习一站式培养;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将新技术、新工艺、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校企双方探索包括课程嵌入、工作室模式、信息化教学、学徒实习、订单培养内容的协同育人模式。职校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器等,推动校企互建实训基地、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争取列入部省产教融合试验的学校、专业和实训基地。
第三,开展教师培养和学生就业促进行动。完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落实教师定期到企实践和企业骨干到校从教,突出高层次专业教学和实践课师资培训;举办乡村教学名师培养“领头雁”项目,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鼓励职校对接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新职业教学课程,探索“订制化”专业设置、“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建立技术大师工作室。促进毕业生就业安置,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广“订单班”培养,为职校学生创业提供技术、资源、资金支持,督促落实毕业生就业待遇水平政策,使其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与普高毕业生一视同仁。
第四,开展劳动力务工就业技能培养行动。为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养创造条件。持续实施脱贫地区雨露计划,做好新成长劳动力的资助培养,对符合条件的脱贫家庭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技工教育,原补助标准、补助方式、发放程序、资金来源保持不变,让每个符合条件的“两后生”都有机会接受现代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育储备技能人才。为外出务工人员非农职业培训加大力度。农民工所从事行业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主要有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修理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邮运仓储业。2014,国家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重点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职业教育支撑。教育、人社、农业等部门应加大非农产业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截至今年8月末,全国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达3085万人,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年初以来,对跨省务工的脱贫劳动力全面落实交通费补助、援企稳岗、以工代训等政策,加大在岗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把乡村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针对准备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加大脱贫人口岗位培训力度,开展定向定岗培训、急需紧缺职业专项培训、职业转换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多元化技能提升需求。注重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组织技能大赛,引导低收入农民掌握技能、用技增收。为重点帮扶区域技能人才培养加紧行动。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西藏、新疆等为重点区域,综合考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技能培训需求,建立完善职业指导、分类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协同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家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第五,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行动。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村返乡创业人员约1000万,加上种养户、工商户等,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新农民较年轻,且乐于学习,估算可催生百亿元的农民职教培训市场。农村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大数据、云技术的加速提升,信息传播渠道更多,打破了职业培训的地域限制,农民在手机上学习农业知识已成为日且更有效。中国老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互联网媒体和专家团队,面向欠发达地区开展农科教成果推广培训,15年来累计服务数万农民。加强跨区域、校地、校校多方合作,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科研院所、职校之间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合作。狠抓人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精英,包括生产经营骨干、合作社主任、二三产业发展领头人、科技推广带头人、电商骨干、乡村服务人员、大学生村官和传统技艺匠人。大力组织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重点聚焦乡村振兴新业态、新产业,扶持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好态势,努力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司树杰系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老区职业院校发展联盟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王建军系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老区职业院校发展联盟副理事长)